查看原文
其他

《方剂学》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 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报道之七


教书育人为己任  课程思政出成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报道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纲要》号召所有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为了落实《纲要》精神,我校制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课评选办法》。几年来,我们评选并立项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 门、重点培育课 40 门,产生了课程思政联动课程80门。


截至到目前,这些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课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作,产出了大批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示范效应,展示我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特色和成果,促进课程之间经验交流分享,教师发展中心将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系列报道。


亲爱的同仁们,敬请关注教师发展中心公众号,让我们共同领略我校课程思政的育人风采!


方剂学

课程思政建设纪实

一、 课程组基本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中医学院中教学成果比较突出的学科之一。方剂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并开展大量教学研究工作。曾先后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统编及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方剂学》教材、教学参考书。多位教师在多个年度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荣誉,在中医教育行业、大学及学院组织的教学比赛中获奖;《方剂学》课程连续多年蝉联校级优秀主讲课程;方剂教研室与中医诊断教研室共同承担的教改课程《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也多次获得优秀主讲课程称号。方剂学科注重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尤其重视方剂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

课程组历来重视思政教育,甫一成立,创始人王绵之教授等即身体力行,认真备课,提携后学,注重方剂教学的传承,65年来,方剂教研室经历了早期的老一辈专家传带、中年学者接替、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形成了新的学科梯队。方剂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全部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二、 工作概况

1. 高度重视,订立实施规划

作为首批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教研室对此非常重视。第一时间组织召开研讨会,一方面,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高对专业课中思政元素融入重要性的认识,将教书育人的理念以思政教育形式贯彻在日常方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将建设任务分项落实到人,布置工作任务,讨论实施方案。确定一下阶段工作任务:


第一阶段:方剂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类型梳理;

第二阶段:分章节思政元素提炼;

第三阶段:思政元素进课堂的教学实践;

第四阶段:方剂学思政元素融入微视频录制。


2. 认真梳理,挖掘思政元素

每一门课程因教学内容不同,其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融入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方剂学作为融合中医思维、系统观念、辩证思维等为一体的学科,需要针对学科特点挖掘与方剂教学内容丝丝入扣、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元素。


(1)从思政课程中寻找素材

2020年4月教育部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500 年的发展史,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180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100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70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 年来的奋进史。中医的历史5000余年,是中华文明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中异常瑰丽的一笔,而方剂作为中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方剂及其相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势必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光彩。“治大国如烹小鲜” “伊尹以滋味说汤”“用药如用兵”都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与治国理政思维的交融,中华文明史、新中国70年治国理政史,都是方剂学思政元素提炼的重要源泉。

(2)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思政元素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仁、和、精诚”四个字。


仁:仁德、仁人、仁心、仁术。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博爱的人文情怀以及精湛的医疗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和: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精诚:即“大医精诚”的伦理道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3)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思想方法融入方剂教学

方剂多为复方,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饱含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实践与认识互相作用的历史;应用方剂辨证论治思维蕴含了辩证法、矛盾论等基本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唯物方法论、思想论、历史观、辩证法,融入中医方剂教学,更加注重逻辑、符合现实,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4)医家治学故事、临证思维中挖掘思政元素

古代医家鲜活生动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心。如李东垣、张锡纯等特色鲜明、为中医理论做出特殊贡献的医家故事的挖掘;现代医家对中医方剂的灵活辨证使用,也是导入思政的很好切入点。方剂专业深层次知识,要有唯物的、合理的解释、挖掘,实时适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感染,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走入学生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专业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在思政元素的提炼中,以适度为原则,不追求过度拔高,尽可能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易为学生所认同。同时,思政教育可以延申到学生的思想生活等点滴方面,如幸福观、成才观等等,不一而足。


3.深耕课堂,思政润物无声

(1)思政元素写入方剂学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方剂学中思政元素经提炼后,作为教学计划的必要内容已写入了方剂学教学大纲,各位任课教师也将思政要点纳入教学设计中。



(2)思政元素进课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方剂教学大纲内容所涉及到的整体观念、依证立法、药物主从有序、辅反成制等基本方剂基本原理,医家治学精神、创制方剂的历史轶事、临证灵活思辨精神等挖掘、提炼其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治学精神、医德轨范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长才观,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专业认同感。



1)从中医整体观念、辨治思维中体悟中医智慧,增强专业认同感

方剂区别于中药的最重要的特点是配伍,“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配伍、应用过程就是整体观念、矛盾观点、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


a.方剂相反相成的配伍药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中以麻黄、杏仁同用,宣发为主,辅以肃降,符合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特点,防止宣散太过,加重咳喘。治疗湿热痢疾的芍药汤中,在重用清热燥湿等寒凉之品基础上,佐用温热之肉桂,兼顾“湿为阴邪”、“血遇寒则凝”的特点,是全方用药不致过于寒凉,冰伏湿气,引起痢疾虽愈而阴寒腹痛久久不止的弊病。上述配伍用药,针对的不仅仅是“人的病”,而是将人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观念出发去关注、调节、治疗“病的人”,突出方剂配伍中的人文精神、文化智慧。


b. 辨证论治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科学矛盾观:在方证与治法的分析中,常有治标与治本的选择,其中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原理。合理的立法用方是在复杂问题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主要方面的生动体现。如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中阳不足,痰气交阻之胸痹。中阳不足化生痰浊,痰浊阻滞于胸中,胸中大气不行,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中阳不足为本,痰气阻滞胸中为标。立法组方时根据病势缓急,判别当前主要矛盾为心脉痹阻,痰气阻滞是引起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当抓住病情的主要矛盾,予以宽胸理气,通阳散结。授课中当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更清晰准确地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


另如通过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与左右归丸(阴阳互求)的制方原理介绍,突出治病求本、阴阳互求、多脏腑兼调的整体系统观,引导学生对中医辨治特色的深刻理解及感悟欣赏。


c.方剂加减变化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制方原理章节中,可以通过对君臣佐使的制方模式与方剂变化运用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突出中医辨证论治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互统一的特点,在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其辨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方剂的临证应用也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综合体现。如解表剂中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风寒、內停水饮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咳嗽痰多质稀为主要表现,但在临床应用是常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其主要是依据过敏病因属外感致敏邪气,属外邪致病;而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流清涕,量多如水,属肺中寒饮停滞,与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有相似之处。因此,运用中医同证同治的基本原则,将小青龙汤应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并获良效,是方剂辨证论证、灵活运用的生动体现。


d.方剂中蕴含的中医诊疗思维及其卓越疗效,提升专业自信:通过对解表方剂中蕴含的中医祛邪思维的分析阐述,引导学生思考中医治疗疫病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比较扶正祛邪与对抗疗法的差异,以及中医应对未知疾病时的优势,从而建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如面对新冠肺炎,利用中医取象比类思维,将病毒引起的低热、肢体酸楚、恶心腹泻等症状,与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病症进行类比,归纳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进而得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创制有效的治疗方剂。这种方法在突发未知疾病时,在短时间内找到治疗疾病的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的辨治思维与临床疗效,能有效提升中医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认可度和专业自信。


2)从方剂发展史中体会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通过学科发展史和方剂分类史的介绍,特别是通过对其中发展逻辑圈点的勾勒与评述,促进学生“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现代方剂学研究的介绍,彰显学科发展观。如在方剂学的历史发展中,方剂学经历了萌芽、数量的积累、方剂组成理论的探索、方剂治法理论的归纳以及方证对应关系的剖析等过程,这一过程中将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融为一体,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3)挖掘方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方剂学中很多方剂的命名便包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小青龙汤、白虎汤、玉女煎、六一散等。引导学生查阅并思考这些方剂名称的渊源,了解诸如四象起源、河图洛书等天文术数知识,感受方剂中隐含的哲学内涵,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乾坤方圆。


4)以医家治学、临证等生动故事,引导思政挖掘

在方剂的课堂讲授中巧妙地将思政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穿插其中,使课堂更有“温度”和活力。如在讲授“普济消毒饮”一方时,加入李东垣医者仁心、治疗疫病的生动故事,让学生对该方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制方人生起敬仰之心。东垣先生目睹母亲病逝,无药可救,愤而学医。他怀着强烈的治病救人信念,“恻然于心,废寝食”,研究出了治疗瘟疫的特效方剂,很多人得以治愈幸存。他还将该方公开并刻在木板上,悬挂在人来人往的街口,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无偿使用。东垣先生深知医书对于人民的健康福祉的重要性,因此晚年自己出资接济弟子,编著医书,传承宝贵医疗经验。


另如在讲解凉开三宝中紫雪方时,介绍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打造的金铲银锅的故事。因按照古方制作的“局方紫雪丹”颜色不够纯正,药效不够理想,如果将这样药售卖出去是对消费者极大的不负责任。经过分析发现,紫雪中有一味“砂”,用铜铁锅铲制备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效损失。为此,胡雪岩不惜工本打造金铲银锅作为制药工具,这成为胡庆余堂耕心制药,戒欺经营的佐证。


4.各展风采,录制思政微课

经过上述对方剂课程思政类别梳理和元素挖掘,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并选取不同形式的思政元素及融入模式的代表性授课内容,录制微视频录制。视频以教师讲授与ppt展示结合形式,每段视频时常5-8min,思政内容的融入方式有模块式和嵌入式两种,思政素材涉及中医辨证思维、医家治学成才故事、仁心仁术等方面。现已完成“中医祛邪思维在抗疫中的运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以毒攻毒,腐朽化神奇”“探血瘀实质,创化瘀名方”、“辨证论治,关爱病人”“银锅金铲紫雪丹”等9段微视频。根据前期视频录制积累的部分经验,希望能在未来项目进展中,进一步对视频内容进行丰富和精炼。


三、 重点活动

1. 思政教育进课堂研讨活动:

1)工作意义与工作部署: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重视;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进度;

2)思政元素提炼:以教学研讨的形式分别讨论方剂课程中思政要素与思政课程的差异;明晰方剂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意义;以章节为序,讨论方剂各章可提取的思政要素。


2. 思政课堂教学:

1)组织修订教学大纲,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

2)组织修订教学设计,明确教学中思政融入内容;

3)鼓励教师撰写思政相关论文;参与学校组织的思政案例征文活动;

4)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开展思政元素入课堂。


3. 思政元素微视频拍摄

原计划拍摄微视频2段,因教学中教师积极实践参与,因此增加微视频的拍摄数量,现已完成微视频9段,待进一步精修、精选。


四、 取得的成果

1. 完成有思政要素融入的《方剂学》教学大纲;

2. 完成方剂课程思政相关论文2篇:

1)方剂学课程思政元素和实施途径的探索(已发表)

2)在中医“抗疫”思维中提升文化认同感(待发表)

3. 完成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微视频9段。


五、 联动课程建设情况

方剂教研室的联动课程为中医体质学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有体制方剂学,该门课与方剂学在内容上有交叉点,方剂学思政元素提炼等相关教学讨论内容与资料,与中医体制学进行了共享。


中医体质学课程基于自身特点,也将思政元素在课程中进行了融入。根据其教学内容,指出,中医体质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兴学科,在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国家慢病防控规划、大健康产业、健康扶贫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形成了以中医体质辨识为核心技术的中国式健康服务模式。面对韩国争夺体质研究主导权,保持了体质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首善地位。课堂中将中医体质学科应用成果融入其中,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增强中医药民族自信、勇于担当,以中医药核心技术输出国外,保持中医研究、中医体质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厚植爱国情怀,以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微信搜索:北中医教师发展

●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